|
|
高频通气概述
江西省特力麻醉呼吸设备公司 李宗翼莫 钊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瑞典工作者Sjostrand等在进行动脉血调节的实验中,为了减 少 传统的正压人工通气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减少血压波动,他试将略高于死腔量的潮气量的通 气方式,同时将呼吸频率100次/分,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了良好的通气,在这种与常规经典通 气潮气量要远远大于死腔量相违背的通气方式,产生了意外通气效果有趣现象引起了各国学 者的系统研究。1970年Jonzon等陆续报道了他们的研究结果,高频通气由此开始运应而生。
在瑞典学者早期报告中,把这种通气方式称谓为高频率低潮气量的正压通气(HFPPV),学者 们注意到在采用HFPPV通气时对中心静脉压较低且变化小,平均为10mmHg,气道峰值压仅为8 ~12cmH?2O,通气时胸内压仍为负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均无明显波动,肺 动脉楔嵌压变化甚小,这是在传统的正压通气时不可能的。
另一瑞典学者Sanders首先发明了高频喷射通气,该技术是:将高压氧流经一细小的喷针喷 入气道并借其文丘里效应的原理将喷针口的空气卷吸一道喷入气道内。
美国Klia和Smith将喷射通气和高频通气技术紧密地组合到一起并且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呼吸 机进行高频率间歇性的喷射通气(HFJV),他们所用的高频喷射呼吸机是采用射流技术,每分 钟频率0.5~5Hz甚至更高,并将其通气方法大量开展动物实验研究,对高频通气的研究 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并产生了很大推动作用。
1978年曹勇采用电焊喷枪的方法对高频喷射通气进行了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80年开始 曹勇、李宗翼等研制了第一代的高频喷射呼吸机,从此为高频通气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除上述工作外,国内郑志雄将进口的Bird呼吸机改装成可供高频喷射通气用的装置,刘怀琼 等也将上海产SC-2国产呼吸机改为60次/分的高频喷射呼吸机,临床上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曹勇在第一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将此作了介绍,并交流了临床使用经验还陆续 进行过报道,为高频通气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高频喷射呼吸机的研制,全国在大范围开展对高频通气的研究以及对其技术原理的探讨 ,首先高频喷射通气技术较大范围内应用在麻醉期间的呼吸管理和呼吸支持,并且成功地在 一些特殊手术中采用高频喷射通气的技术,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与此同时高频通气的学术研 究广泛开展,从1983年始江西省麻醉学会、呼吸学会、儿科学会相继举办过三届高频通气学 术讨论会并且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全面地从高频通气方法、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器械的 设计进行了交流,为广泛普及高频通气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高频通气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此后曹勇、李宗翼等又获得了国家该项技 术的推广奖。高频通气技术的应用及高频呼吸设备已遍布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大 多数省地市县一级医院,有的基本普及公社卫生院、厂矿、部队医院。
一、高频喷射通气技术的特点:
1、高频通气时气道开放、适宜采用小的无气囊的通气导管,同时呼气阻力小有利于 二氧化碳的排出。
2、通气时气道内压低(8~12cmH?2O),对回心血流的干扰小有利于心排血量的增加。
3、气道开放通气时有利降低脑压、降低胸内压,减少肺的波动,有利于肺、脑手术的精细 操作。
4、可在通气时进行气道灌洗、吸引,有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增加通气效果,并可在通气 同时进行气道抗菌治疗。
5、高频通气可以配合进行气管手术,钳取异物时的供氧,既不影响操作又能提供较大的视 野而且安全可靠。
6、高频通气其适宜支气管胸膜瘘、食道瘘的病人,长时间进行高频通气既能有效的给氧又 能帮助瘘口的修复。
7、可经鼻塞通气导管进行射流给氧(即经鼻高频通气),这种方法对中期的呼吸衰竭治疗有 着明显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早期使用易于耐受,早期射流给氧能避免重症呼吸衰竭 的产生,为人工呼吸机的早期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8、高频通气无需与自主呼吸同步便能产生较好的氧合,并可作为一种较好的呼吸方式。
9、高频通气对无自主呼吸的病人能进行控制呼吸,当病人自主呼吸恢复以后只需适当地减 少通气量便能进行辅助通气,高频通气能够有效地帮助病人机械通气后呼吸后脱离呼吸机。
10、部分设计功能较全面的高频呼吸机还具备多种呼吸方式,适宜专业临床科室的使用。
11、高频通气安全,适应性强,只要注意湿化,不形成痰痂阻塞就不容易形成气道高压不易 造成气压伤。
12、新型的高频呼吸机配有国产、国际两种标准接头,易于与国产和国际标准的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导管连接。
13、新型的高频呼吸机还配置有与加压湿化器、恒温湿化器连接的雾化衔接头,可以方便地 和各种雾化器、湿化器连接,还提高了湿化能力。
二、高频通气技术临床应用
(一)高频通气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
高频通气作为术中呼吸管理配合应用适宜所有的外科手术,包括颅脑、颌面、耳鼻喉 、颈 部、胸腹部、四肢手术等。高频通气在手术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气体交换,在开胸手术时肺 叶中度膨胀并轻微的震动,纵膈稳定,手术视野安静能为手术操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 高频通气可在开放状态下插管无需打套囊,故在开胸手术可分别对健肺和病肺进行单侧肺通 气 ,可避免交叉感染。在支气管、胸膜瘘和肺瘘的手术中高频通气可保证有效地交换且由于气 道压力低有利于瘘口的修复;脑外科手术时脑压波动小便于精细手术的操作,通气过程中有 利于减少脑水肿的形成;五官科和喉显微外科手术可经皮行环甲膜穿刺和插小管进行高频通 气,能保证良好的通气效果更有利于手术的彻底进行,又由于通气时气道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不 易造成分泌物返流。术中血压、脉博稳定,末梢循环好,心电图显示未见心律紊乱。可配合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能有效地改善病员缺氧的状况。 开放式喷射通气由于气道压力低对回心血流干扰小有利于心排血量的增加。高频通气易于和 自主呼吸同步亦有利于术后呼吸机的撤离。高频通气具有刺激性小适宜浅麻醉,自主呼吸恢 复较好,病人呛咳挣扎反应轻等优点。
(二)高频通气技术在临床呼吸内科的应用
因外伤、大手术、严重感染、骨折、药物中毒等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以 及各 种原因引起的感染性肺炎所致的呼吸衰竭以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由于该通气方式具有较 低的平均气道压、较高的功能残气量、较好的通气/血流匹配,故对该类病员有较好的治 疗效果,可在缺氧期及早期进行高频射流供氧以防止重症呼 吸衰竭的形成,对中、重度的呼衰病人进行通气可通过鼻前庭射流给氧,可避免进行气管切 开,高频射流给氧是一种具有多种气流机制并存的新型供氧方式,它具有操作简便,病 人易于耐受,供氧时具有压力支持和低氧浓度供氧等特点,血氧分压提高较快,且不易造成 氧中毒。
高频通气对支气管胸膜瘘能提供较低的气道压和气道峰压,提供充足的气体达到有效的肺泡 通气而减少瘘口的漏气,有利于瘘口的修复,由于高频率小潮气量的通气方式有利于更多的 气体吹胀肺而减少瘘口的排气,高频通气对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干扰甚小,临床上对负压不 能复张的气胸一般多由于脏层胸膜有较大的破损与支气管相通形成瘘口或因病变粘连牵拉不 适造成瘘口愈合所致,高频通气有效的通气方式可以避免此类病人免除破胸手术,为内科 治疗慢性交通性气胸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支气管食管瘘和伴有支气管炎、肺炎的病人进行高频通气可以低气道压的通气减少瘘口的 漏气而高频通气具有一定的PEEP效应,该效应有效地复张了肺泡;增加了功能残气量;改善 了弥散功能和通气/灌注比例;保证了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如采用常规CMV通气由于潮气量大气道平均压和峰值压、胸腔内 压较高对循环不利妨碍心排血量也容易诱发气胸,如采用高频喷射通气由于气道开放、压 力 低、潮气量小不干扰自主呼吸有易于心排血量的增加能改善低氧血症且通气安全可靠对Ⅰ型 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如频率选择适当并适量减少吸气时间选择好合适的驱动压力 对ⅡI型呼衰也能达到改善低氧血症减少或避免二氧化碳的潴留。
(三)高频通气临床在儿科的应用
高频通气适宜以下常见疾病的治疗:
1、呼吸系统:新生儿肺透明膜、胎粪吸入性肺炎以及各种感染性肺炎所致的呼吸衰 竭、呼吸窘迫综合症、肺水肿、肺出血、各种原因的窒息、心跳呼吸骤停、重症哮喘等。
2、中枢神经系统:早产儿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呼吸暂停、颅内感染所致的中枢性呼吸衰竭、 合并颅内高压;新生儿破伤风以及由于使用大量镇静剂所致呼吸抑制;药物中毒所致呼吸 抑制等。
3、呼吸肌疲劳: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做功增加,呼吸肌疲劳,临床表现为呼吸变浅、快甚 至出现矛盾呼吸以及周期性的呼吸暂停。
4、循环系统:循环衰竭需过度通气治疗时。
5、神经肌肉疾患:感染性、多发性的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及呼吸肌麻痹。
6、预防性应用:心脏、胸部、先天性隔疝,巨大脊膜膨出手术后的高频通气以减轻呼吸循 环负担以及对术中的呼吸管理胸部手术创伤影响呼吸能力的辅助通气、肺部原有病变不能适 应术后的呼吸负担及心脏手术过程中呼吸管理等等。
目前共认的适合新生儿、婴幼儿的呼吸机应为定时、限压、持续恒流型,而高频通气正适合 这种通气原理的要求,可以成为目前临床小儿一种常规呼吸的有效设备。高频通气是一种开 放式结构的呼吸器,通气时可插小管呼气时呼出气从气道两侧口溢出,减少了呼气阻力吻合 了小儿呼吸道狭长、生理死腔大的特点。它采用时间循环压力调节制式设计而成,由于该 类呼吸机的特定设计要求其喷射针及空氧混合针座均设计在气道口端,故呼吸机在给病员 送气时具有较高的流速且流量易调,是一种具有压力支持的理想的恒流式的呼吸设备,甚适 宜肺无动力学改变的婴幼儿及儿童的呼吸生理的要求,随着市场上新型的具备多种功能的高频婴幼儿呼吸机的推广,高频通气技术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生儿、婴幼儿的呼吸管理、 治疗和麻醉复苏。
高频通气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与常规的CMV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
1、高频通气的潮气量接近或者低于解剖死腔量,通气期间平均和最大气道压较低因而有益于循环系统,有益于心排血量的增加,也有益于氧合。
2、常规CMV通气则以低频率大潮气量的通气且气道紧闭常常有较高的扩张压、气道峰值压, 易引起上皮细胞的蛋白渗出形成气压伤,而高频通气扩张压较低能达到良好的气体交换,减 少防止肺泡的破裂从而减少气压伤的发生,适宜肺顺应性较差的患儿。
3、高频通气期间胸内压仍为负压,肺内气体的分布类似于自主呼吸,这种小小的压力改变 抑制了呼吸中枢的传导冲动从而抑制了自主呼吸,使患儿以机械通气易于协调,并减少了呼 吸对抗。由此也减少了镇静剂的使用有益于呼吸机的撤离。
4、中心静脉压CVP颅内压的波动常易造成小早产儿的颅内出血,采用高频通气可以降低 CVP和颅内压,从而避免早产儿的颅内出血也有利于降低减少脑压,为脑手术操作创造了“ 安静”的条件。
5、高频通气时采用无套囊和较细的气管导管,呼出气从气道两侧口溢出且阻力小,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而CMV通气时导管套囊充气容易形成粘膜压迫坏死且呼出气阻力较大妨碍 二氧化碳的排出影响氧合功能。
6、高频通气时肺的充盈良好且波动小能有效的避免肺不张,为肺手术创造了安静的环境, 而CMV通气时正由于较大的潮气量使肺的波动加大影响术者的操作。
7、CMV通气时由于具有较大的平均气道压和峰值压常易造成瘘口的扩大和低氧血症。而高 频通气时采用高频率小潮气量的通气方式,通气时气道内压低肺泡充盈良好且有益于瘘口的 修复。
8、高频通气时较低的气道扩张压和较小的潮气量不易损害肺表面活性物质,而CMV通气时气 道压力间歇升高容易损害肺表面活性物质层降低氧合效果。
9、高频通气时由于气道开放通气和气道内吸引可同时进行,相得益彰。而CMV通气时气道紧 闭,吸引与通气无法同时进行常易造成病人低氧血症甚至呼吸骤停。
10、高频通气时在心肺复苏期间可象CMV常规通气一样使病员得到适当的气体交换,而高频 通气可以通过插小管或环甲膜穿刺以便尽早地建立人工呼吸通道--建立生命支持的最初步 骤,而CMV通气则难以达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