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方向与特色
1.学科方向。在医疗仪器、医学影像、神经工程、微纳医学、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光学、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信息学、系统生物学,或者其他工程与生物医学的交叉领域已经建成2个及以上的主干学科方向,得到同行的认可。
2.学科特色。结合本单位学科环境,以及国家和本地区社会需求,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学科特色和优势应有数据和事实支撑,并得到同行认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属于交叉学科,其支撑学科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学、医学,另一类是工程学和理学,包括电子、信息、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新申请硕士学位授予点应该在以上两类支撑学科具有研究生培养基础。
二、学科队伍
3.人员规模。副高以上(或者相当学术水平)专任教师不少于15人,每个主干学科方向不少于5人。
4.人员结构。副高以上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比例不低于1/2,年龄梯队合理。最高学历是工程学科的比例不低于1/3,拥有生物医学相关学历的比例不低于1/3,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
5.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每个主干学科方向的学科带头人获得过校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或者入选地市级以上人才计划,或具有同等学术资历和荣誉。每个主干学科拥有学术骨干不少于3人,学科骨干应具有博士学位,并在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单位或国际知名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机构做过博士后研究,或者学习或者工作1年以上。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在相关学科具有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并至少独立培养培养了3名及以上硕士。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在本单位已经实际工作1年以上。
三、人才培养
6.课程与教学。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或者相关的工程类、生物医学类专业,有完整的本科培养体系。专业课有明确的责任教师,有指定的教材、教学大纲,实验课时要求完备,并连续开课2年以上。每个主干学科方向拟开设硕士专业课程不少于2门,并由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主讲或担任责任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大纲、实验安排已经准备就绪。
7.培养质量。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毕业生或相关的工程类和生物医学类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社会评价,在校生有一定比例参与实验室研究。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
8.科学研究。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交叉研究机构或者依托院系,有稳定的研究队伍、依托支撑学科交叉培养的研究生、可持续的科研经费来源。师均科研经费、科研获奖、在研项目数不低于本单位其他已有硕士学位点,或者不低于全国已有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平均水平。
9.学术交流。申请单位的生物医学工程交叉研究机构(或者依托院系)专任教师近5年人均每年参加全国或者国际会议不少于1次。申请单位有明确的制度和资金保障研究生参加全国或者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10.支撑条件。在主干学科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校级或者地市级实验室(工程中心),或者同等资质的研究平台。用于研究生教学培养的实验室面积不少于500平米,有专门的实验设备,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至少拥有5台套核心科研和教学仪器。每个主干学科方向至少明确一家医院或者其他医疗健康服务机构作为教学科研合作单位,有正式签署的合作协议。有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在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制度建设方面开设有专门课程,制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并能严格执行;设有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专门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培养过程和学位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学位委员会制度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