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消化内镜的发展
内镜一词的英文为“ endoscopy ”,起源与希腊语,系由字母“ endo ” ( 内部之意 ) ,与动词“ skopein ”(观察之意)组合而成,原意为窥视人体深部腔道的一种方法。自 1805 年德国 Bozzini 首创利用蜡烛光作光源,应用一根细铁管窥视泌尿道以来,医学内镜有了飞速发展,其过程可大致分为 4 个时期。
早期硬式内镜( 1805-1932 )
早在 1805 年,德国 Bozzini 首先提出了内镜的设想,利用烛光,通过内镜看到了直肠、泌尿道的内腔。 1826 年法国 Segales 制成了膀胱镜与食管镜。 1853 年法国 Desormeaux 利用以酒精和松节油混合液体作为燃料的煤油灯伟光源,观察尿道、膀胱、直肠、子宫等器官。 1868 年德国 Kussmaul 在表演吞剑术的启发下,制成第一台直管内镜。他是由一根尖部装有软塞,粗 1.3cm, 长 47cm 的金属管制成,利用 Desormeaux 灯照明。由于硬性部太长,加上照明不足,因而无法清楚的看到胃腔。 1880 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以后,就出现了用电灯或小电珠作为内镜的光源。 1881 年 Mikulicz 制作了一根长 65cm,14mm 直径的硬管视胃镜,在胃镜中下 1/3 处做成 30 ?弯曲,尖端装一小灯泡,并有空气通道供注气用。它的这一想法使内镜初步具有实用价值。但这类硬直的内镜查到管腔弯曲多变的上消化道中去,不仅操作上相当困难,而且给病人带来了较大的痛苦与损伤。加上小电珠或钨灯丝外部反射光源照明度很低,因而窥视中存在较多的盲区。
半可曲式胃镜( 1932-1957 )
1923 年 Wolf-Schindler 研制出半曲式胃镜( semiflexible lens gastroscope ) , 它是由近段的硬性部和远段的软管组成,由 26 块段棱镜构成。由于镜身大部分可弯曲,从而使胃粘膜可视面积大为增加。以后 Henning 和 Eder-Hufford 将 Wolf-Schindler 胃镜硬性部进一步改细,增加目镜放大倍率,以利观察。 1941 年 Taylor 在胃镜操作部装上了弯角装置,使末端可作“上”“下”两个方向的弯曲,大大减少了观察盲区。 1948 年 Benedict 将活检管道安装于内镜,是胃镜的性能进一步完善。
关于内镜照像技术,远在 1939 年 Henning 等首次成功的拍摄了胃内彩色照片。 1950 年日本制作了第一代胃内照相机( gastrocamera ),从而部分弥补了 Schindler 半可曲式胃镜的不足。
纤维内镜( 1957 年以后)
1. 纤维内镜发展史
1957 年,美国 Hirschowitz 制成了第一台纤维胃、十二指肠镜,从而使内镜开始进入纤维光学内镜发展阶段
日本在 1963 年开始生产纤维胃镜,在原胃内照相机上安装了纤维光束,制成了带有纤维内镜的胃内照相机。此外又在纤维胃镜上加上了活检管道,增加了纤维胃镜端部的弯曲结构,采用了光导束外接强光源的冷光技术,终于使纤维胃镜进入了更为使用的阶段。 60 年代后,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对初期的纤维胃镜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例如增加视野光亮度,扩大视野角度,增加胃镜远端多方向弯曲的控制能力,增加活检和治疗管道等;同时由测视式胃镜发展出前视和斜视内镜,使食管、胃、十二指肠可在一次内镜检查中全部被窥见。 1963 年 Overhoet 首先研制出纤维结肠镜并应用于临床。 1968 年 Mccune 首先通过纤维内镜向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成功,进行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近年来,消化道内镜的应用已由单纯的诊断功能进入非手术治疗领域。经内镜高频电切除息肉、取异物、食管静脉曲张硬化疗法、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经内镜胆管内、外引流,食道狭窄扩张术、置管术以及用国内镜应用 Nd-YAG 激光和微波治疗消化道肿瘤、止血、经腹腔镜切除胆囊等治疗措施不仅在国外。而且在我国各地也逐步开展和应用。总之,内镜的应用领域尤其是消化内镜有着广阔的天地。
2. 纤维内镜的光学原理
全内反射:传导图像的纤维束构成了纤维内镜的核心部分,它由数万根极细的玻璃纤维组成。每根纤维必须能够将光从一端有效的传递到另一端而不损失过多的亮度,不改变其颜色,同时又不会将光漏入相邻纤维中去,这些是制作纤维内镜导向束的基础。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根据光学的“全反射原理”,用于制造纤维内经所有玻璃纤维(核心纤维)的外面必须再被一层折射指数较低的、极薄的玻璃纤维(被覆纤维),以保证所有沿核心纤维传导的光线都能发生全内发射。
实际上光线在纤维内传递是有损失的,主要表现在:
纤维的自身吸收:纤维越长,光线在纤维内传递的距离越长,光线损失越大。
实际上全反射也不是 100% ,在每一次反射中也有极少量的折射。光线在一根 1m 长的纤维内传递,需反射数万次,所以每一次反射中的极少量折射,在到达纤维末端时,其消耗量也变得较为可观了。
在纤维两端面损失
光学纤维束:单根纤维的传递只能产生一个光点,要想看到图像,就必须把大量的纤维集成束。要想把图像传递到另一端也成一同样图像,就需要使每一根纤维在其两端所处的位置相同。以这种形式制成的纤维束称为 ” 首尾一致“束 . 。只有这种“首尾以至”的束才能产生图像,也称为导向束。成像纤维越细,被覆层越薄,成像束的纤维数目越多,所成的像分辨率越高(即图像越清晰)。然而,纤维越细导光性越差,被覆层由于受手工艺和光学原理的限制不能薄于 1.5 μ m ,纤维数目由于受镜身粗细的限制也不能过多。根据内镜的型号、大小和生产厂商的不同,成像束纤维的长度和数目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成像束内的纤维数目在 5000-4000 根之间。成像束的直径在 0.5-3mm 之间,单根纤维的直径一般在 8-12 μ m 之间。传递光线得纤维束叫导光束,因无需传递图像,所以其纤维不用首尾一致,随机排列既可。因不考虑其分辨率,所以每根纤维的直径可以较粗,以增加导光性。一般导光纤维束直径为 30μ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