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兴奋”医械融资
连日来,受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消息刺激,A股市场医疗器械板块振荡攀升,医械股俨然成为市场兴奋点之一,万东医疗、东软医疗、乐普医疗和日前宣布进军医械市场的红日药业齐齐登上分析师推荐个股榜前列。“我国拟立法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对于整个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利于行业发展的消息。”有业界人士向《医药经济报》记者指出,《草案》的公布为医疗器械新政奠基之始,亦为提升行业品牌价值挖掘提供了保障,从行业融资前景看,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各路资金对医药股的投资热情。
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事实上,投资界对于中国医疗设备行业的关注从未像2010年这样热情高涨。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仅今年前7个月,已披露的融资案例即达13起,披露金额1.05亿美元;从2000年到2010年7月,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共披露融资案例共78起,公开披露交易金额累计5.7亿美元。ChinaVenture 分析认为,由于市场成长空间巨大,行业抗周期性较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已逐渐成为VC/PE机构关注的热点行业。
1997年,华登国际投资迈瑞医疗200万美元,为风险投资涉足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第一单,此后VC/PE机构对该行业一直持较谨慎态度,投资案例数量及金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截至2006年,蓝韵医疗和迈瑞医疗先后在新加坡主板和纽交所上市,其投资方均获得较高回报。由此,PE与VC在2007年的医疗设备投资案例数量激增至22起,超过2000~2006年的总和。
公开资料显示,2008~2009年,虽然医疗设备行业融资案例数量较少,但涉及金额远超前8年,体现出投资机构对该行业日渐增长的兴趣,今年前7个月,医疗设备行业已完成15起投资案例,公开披露金额1.23亿美元。随着建银国际、九鼎等机构募集先后成立了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的基金,医疗设备行业的融资案例数量及金额将再创新高。其中,深创投和软银中国分别披露该行业投资案例5起和4起,公开金额为8190万美元和1530万美元。
ChinaVenture分析发现,外资机构对医疗设备行业投资更为关注。目前医疗设备行业融资规模排名前十的企业中,9家为外资机构投资,1家为中外合资,投资规模均超过1000万美元。商业状态方面,这10家企业中有微创医疗、大基康明、傲华医疗、VTI、天惠华等5家尚未上市,4家已经上市,1家处于被并购已退市阶段。
今年8月成功助推康辉医疗登陆纽交所的IDG资本,目前亦是投资中国医疗设备行业较为活跃的机构之一。据CVSource统计显示,2000年到2010年7月底,IDG资本在医疗设备行业投资共披露投资案例6起,公开披露金额6313万美元,分别为康辉医疗、山外山科技、九安医疗、伽玛星医疗、迈德医疗等。
重点挖掘品牌公司
根据医改投入计划,未来三年,国家8500亿元投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包括耗材和试剂)的年总规模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加之投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医疗机构,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大同证券付永翀认为,长期来看,随着医保体系覆盖范围的扩大,将带来消费者支付能力提高以及政府的基层医院建设计划的陆续推进,因而对整个行业比较看好。
曾经担任过泰国财政部投资顾问工作的里昂证券A股市场研究部主管的严贤铭表示,在A股市场医药板块的5个子行业中,相对更看好医疗器械板块,因为这一板块从医疗改革中受益最多。而且,随着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提升,还有替代进口产品的潜力。据悉,目前不少企业产品线已经改变了原来以中低端为主的状况,开始向高端市场迈进,并且已经成功建立了海外营销渠道,打开了欧美等高端市场。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业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在保持中、小型医疗器械出口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同时,一些高科技医疗设备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诊断治疗设备等出口增势迅猛,这使得国产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其中,资金实力较强的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的出口业绩可圈可点。
以东软医疗为例。2009年东软医疗向美国出口的PET机只有区区1台,今年一下子就增加到6台。东软试水美国市场取得初步成功,标志着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已经开始被美国等高端市场客户所接受,亦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知名度。
今年上半年,我国病员监护仪出口额为1.14亿美元,同比增长46.67%,其中深圳迈瑞出口额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在我国监护仪出口额中占比达43.44%。目前我国该类产品在美国、印度、德国、中国香港和巴西等五大主要出口市场中的占比重已达62.72%,同比均有大幅增长,特别是我国对德国和巴西的出口额,同比分别大幅增长101.71%和220.99%。全国共有173家企业经营该类产品出口,深圳迈瑞、捷普科技、旭电、理邦和通用电气名列出口额前五名,占比合计达75.69%。
“挑选消费股首先要看公司市场定位,要挖掘能够创造品牌价值的公司。”严贤铭认为,目前品牌价值在中国还不突出,市场刚刚起步,行业整体处于跑马圈地状态,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主,要到一定规模才会注重挖掘品牌价值。因而要选择有替代进口消费品趋势的公司,因为这类公司的产品质量相当不错,以后成长会比行业更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