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敷料包普及待破局
医用敷料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卫生材料。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创面感染的控制和愈合效果,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人们很少意识到,它还与院内感染(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手术环境、废物处理等息息相关。而在外科手术中,一次性敷料包对于有效减少这些隐患有明显优势。然而,目前的一些特殊原因使它的使用受到局限,这与我国临床护理和感染控制的实际需求产生了矛盾。出于控制成本的选择
在不久前于江苏召开的中国医用敷料大会上,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的潘隆盛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医院在外科手术中仍以使用纺布类敷料包为主。但是,纺布类敷料包在手术室净化环境中毛絮脱落较严重,是造成洁净手术室回风口、(初、中、高效)空气过滤器和送风管道堵塞、积尘,甚至伤口感染的重要原因。
一位医院管理者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规定,医院在外科手术中不得对一次性敷料包收费。也就是说,医院要自己承担该项成本费用。另外,有关规定要求三级甲等医院的手术费中30%为敷料费。但目前的收费标准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已经与医疗实际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差距。
基于这些规定和控制成本的目的,国内医院在外科手术中只能大量采用成本较低的纺布类敷料包。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一些医院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在重复使用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使用次数来计次,由此埋下了更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对此,专家指出,实际上,从远期使用来看,手术室的清洗、更换回风口和过滤器等带来的费用远比纺布类敷料的成本更昂贵。而由于敷料清洗、回收的人工成本很高,国外医院会大量选用一次性敷料包。
院内感染不可小视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均会带来严重危害。美国对防控院内感染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另外,按照2006年美国医疗保险报销规定,对于院内感染产生的相关费用,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是拒付的。然而,目前我国对院内感染控制的认识仍显不足。
在控制院内感染的诸多措施中,医用敷料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潘隆盛教授告诉记者,对于院内感染以及特殊感染,如艾滋病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气性坏疽、绿脓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感染的控制,一次性敷料有明显优势。国内一些三级甲等医院已在特殊感染中使用一次性敷料包。出于成本因素,医院大多采用的是国产敷料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国产敷料包与进口敷料包的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国产敷料包质量待提升
潘隆盛教授说,“质量不好的敷料包在使用中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造成感染、伤口恶化、炎症、致敏反应甚至引起死亡。近年来,止血敷料不良事件的报告就比较常见”。
据介绍,美国要求一次性敷料包要满足以下要求:具有液体阻隔性、抗渗水性,静水压为4.9千帕(50厘米水)时,不得渗水;不低于3.5千帕的合成血液穿透压力;具有表面抗湿性;断裂强力不小于30牛顿;具有阻燃性和抗静电性;低皮肤刺激性;微生物指标、环氧乙烷残留量、细菌过滤效率达标;纤维絮低。但是,目前我国一次性敷料的国家标准还不够完善。
对于敷料中的残留物(如灭菌剂、助剂、交联剂、赋性剂、残留单体等),杂质(如重金属、杂蛋白等),病毒(产自动物源),降解产物,药物性敷料中的药物释放等,如果控制不当,都会影响敷料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很多新型敷料归属于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专家强调,应该根据产品自身的特点及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同时,在医用敷料的设计阶段,就应将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和预防污染等理念实施在产品设计初期。 国家该提高医疗公司的准进门槛 现在医院供应室水平参差不齐 还是规范的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