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关乎全局
让13亿人都能病有所医,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国在迎难而上。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卫生可谓浓墨重彩,分量之重多年来所未有。两会后即将推出的新医改方案,更是牵动千家万户。
基本医疗服务,给百姓吃定心丸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说,医疗体制改革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它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也不管富有还是贫穷,中国人生了病都有自己看医生的地方。
“这是给老百姓最大的实惠。”全国政协委员何伟说,中国这一轮的医改争论了5年,各方争议纷纷扰扰,但努力不让一个中国人因病走投无路倾家荡产,却是均无异议。
按照政府目标,从今年开始,在3年内,让90%的城乡居民加入到不同的医保体系中,从而使他们病有所医、病有钱医。在农村,这个体系叫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城市,这体系包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虽然很难说新医改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它推广覆盖、不断提高水平的方向是没有错的。”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主委马大龙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教育、医疗都必须从公平性着眼,没有这个前提就容易出岔子,过去的改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的确如此。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旧有的医疗保障体系迅速瓦解,大部分民众直接暴露在疾病风险中。
政府不断将医疗重担直接卸给百姓,其后果是大量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发生。
在去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还在引用这样的顺口溜:“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其中辛酸,可想而知。老百姓看病自负的比例超过六成,世界罕见。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大量民众因经济能力有限而放弃求医。所谓“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就是此意。
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天津以一个普通人的名义为一名白血病患儿捐款。他深知,一般家庭得了这样的病,是根本负担不起的。除了捐款,作为总理,温家宝必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2月28日,在和网民交流时,温总理说,“我们决心推动医改,就表明政府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心里。”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承诺,中央财政将对困难地区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3套体系带给民众的并不是均等的服务。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3年内可以让个体户进入医保体系,却不能使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待遇一样。长期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之间划下了巨大的鸿沟,它也需要耐心努力才能弥合。
代表委员们说,人们可以期望,一旦医保体系完善起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将可以得到逐步缓解。医疗这座大山,会渐渐从我国民众肩膀上搬走。
8500亿怎么个花法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数字格外耀眼,那就是今后3年各级政府拟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8500亿元。这“8500亿元”怎么花、花在什么地方,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此前,人们一直在争议政府投入是补给“供方”,还是补给“需方”。“补供方”认为,政府应通过预算拨款的方式,支付公立医疗机构运转的全部或部分成本;“补需方”一派的观点认为,政府应出钱购买医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提交医改第七套方案的医改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分析认为,3年投入8500亿,平均每年就是2833.33亿元。这笔开支主要的流向是“补需方”,即投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的经费。
他表示,“补需方”有如下内容:首先,1200亿元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政府补贴;其次是50亿元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支出;再就是50亿元困难企业职工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补贴。上述3项加起来,未来3年内,政府预算用于医保的开支,每年平均至少需要1300亿元。
新医改5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全体国民新增年人均15元的公共卫生费。2007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2亿。假定人口总数变化不大,每人15元,一年需要198亿元。但实际上,人口总数一定会增加。为了方便说明,他把这项开支计为200亿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