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邵琪 发表于 2009-3-7 21:38:40

赏韵塘栖镇

江南小镇一直是我创作的摇篮,江南小镇更有牵我心魂的亲缘,故而,一提到江南小镇,就像提到故乡的母亲,精气神儿就来了。

今天所说的小镇不是别处,而是我访问过的余杭塘栖镇。

原来只知塘栖和水有千丝万缕的情缘,立之水边,得于水泽,明明白白傍于大水的古镇,水当然是它的第一音韵。

来到塘栖,仔仔细细看过了塘栖,更知道塘栖所依傍的不是一般的水,而是越时千年的古运河。

始建于北宋的小镇塘栖,元代后益发得潇洒起来。人都知水是城市也是乡村的血脉,一个城市一个古镇,倘若有可依凭的江河湖海,那是怎样的神清气爽!而贯穿南北的古运河,自它开通之日起,便成了水上的通衢大道,更令结串于它身边的城镇,一个个山鲜水活,就像得了吉光瑞气的珠玉,一颗颗都色泽亮丽百般妩媚起来。

紧挨杭州的余杭,本来就是杭州的延伸,塘栖又是余杭最有代表性的古镇。而今,无论地域人事,都好讲求时髦竞相争“秀”,河宽、桥密、塘多、漾清、特色非凡的塘栖,毫无疑义的成了杭城“北秀”的主要区块。

那年,“千年之舟”停泊古运河水道的第一站,便教我们看了那座令人耳目一亮的广济桥。之所以耳目一亮,即在于它建自1489年的六百年历史,也在于它七孔石拱的不凡规模,更令其骄于人世的,它是现今仅存于千里古运河上的一座古桥。于是,当我们虔诚地走上一级级石纹斑驳的台阶,当我们抚摸那一块块椭圆而苍黑的桥头石、低头俯视桥下那一脉潺湲流淌的运河水时,历史的丰盈和苍凉,倏然入心,而那一语道不尽的古镇风韵,也就一丝丝一缕缕地随着漫无边际的遥想,缓缓漾入了心底。

正是新年旧年相交之际,本就怀着思古闲情来游逛的我们,自然还要去叩读那块屹立桥畔的“御碑”———曾经几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亲笔彰扬的“御碑”无计其数,但这块碑属“江南最大”,内容也无出其右,它记载了浙江黎民在大灾年月不欠分文如期上缴钱粮的实绩———这是此间百姓国家观念纳税意识的明证,难怪乾隆下旨赐免地丁银三十万两。

风光宜人、景观多多的塘栖,除了始建于东晋、元末的郭璞井、水南庙;除了雄姿巍然梵音悠远的古刹青莲寺、玉喜寺外,最教人向往的景地,当然是有“古、广、齐”之谓的超山十里梅花香雪海。

“十里梅花香雪海”!光听名字就是一轴不朽而风骨独特的画卷,一阙天然而香味隽永的诗篇。为这天然诗画添彩的,是数千年前种植的老杆如铁虬枝如镌的唐梅和宋梅,为其增光的,是它的人文景观——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印石书画大师吴昌硕的纪念馆、纪念碑和墓地,就在此间的大明堂和浮香阁畔。

岁首春来,梅似香雪,香雪如梅,交织成此间最迷人的风光。梅雪易消,香魂永驻。后人将这位生于安吉的篆刻大师移冢此地,是因安吉与余杭都属杭城,而香雪海中新亭旧阁的构建,无处不召唤着梅魂雪魄,就如与有“梅妻鹤子”之喻的林和靖镌碑西泠一样,这个极有诗意的安息地,最符合这位印人篆刻家平生钟情香雪寒梅的心迹。

跨天桥、步亭台,走大街、穿小巷,悠悠扬扬的小风徐徐吹拂,风中,那湖蟹年糕的鲜香,桂花藕粉的甜味,融和着江南水乡百物齐全的盈盈丰饶,融和着小镇人阖家团聚的其乐融融,益发的鲜甜香酥,浓郁的乡情,点点滴滴都沁入心底。哦,塘栖的味道,原来就是要这样品赏的,一步步一处处漫步塘栖,你才会明白它为什么被称作“江南佳丽地”。

“江南佳丽地”的塘栖之韵,说到底是古运河为它弹拨的,如果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这些美称细细罗列起来,那更是一部江南水乡名优特产的百科全书,因为此地的珍产名果,实在不胜枚举。

即便省却了虎岩石婆峰的寻胜探幽,略去了丁山湖的钓鱼采菱,古镇塘栖的风韵,也不是一天可以领略得完的。如果光为尝享一点珍馐,那么,成熟于春末的塘栖枇杷,就会教你大流口水。因为,美名在外的塘栖枇杷,不光是一句“特产”就可概括,那大若鸡卵的个儿,那细腻若糯如糖如蜜的滋味,端端是百里挑一的佳果。我相信,杨贵妃若是早早得尝,肯定会舍却岭南荔枝而首选塘栖枇杷!

塘栖的“枇杷节”,而今更是有模有样热热闹闹地一年一度,有了这本介绍此间风水的影集在手,古镇塘栖的风韵,就似千年运河,深悠绵长地印入你的心屏,那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更似不绝如缕的江南丝竹,永远缭绕在你的耳际。

因而,我的咏叹既是助兴的和弦,也可算是开场曲中的“过门”。

宁波冯工 发表于 2009-3-7 21:45:50

塘栖塘栖还是塘栖:Q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赏韵塘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