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善
夏同善(1831年~1880年),字子松,塘栖镇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编修、右庶子、日讲起居注官等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夏同善坚决反对议和,主张备兵备民,严阵以待,建议僧格林沁专守通州,以防不测。十年,太平军入浙,奏请曾国藩统领诸军镇压太平军。次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夏同善正在家服父丧,就携母到上海,致书曾国藩,请求援浙。同治六年(1867年),升为少詹事。十年任兵部右侍郎,建议朝廷扩大赈济、广开言路、清理庶狱。十二年与在京浙籍官员一起联名控状都察院,要求刑部重审“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并与翁同一起上书弹劾杨昌浚等。光绪元年(1875年),与内阁学士翁同一起直毓庆宫授读,成为光绪皇帝的四位老师之一。当时畿辅一带发生旱灾,夏同善上书请凿井溉田,以缓解灾情;山西、河南饥荒严重,又请求移拨海防关税经费赈济灾民。四年,奉命视学江苏,上书备陈捐纳妨碍民生,无裨国用,请罢各省捐局。次年,视察山东河务,对治理黄河下游水患,提出“浚海口、直河湾、通支河”三大措施,并请拨机器局经费来治理黄河。在苏州,严令禁止士人吸食鸦片。在江阴,捐俸修治城河,还劝导百姓植树造林。浙江图书馆今存夏同善手稿《夏子松先生函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