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邵琪 发表于 2009-3-7 21:21:40

栖溪讲舍碑记

代前,塘栖的士子求学须去杭城的东城讲舍课读,颇为不便。光绪十六年(1890),里人呼吁在塘栖创设讲舍,方便士子求学。仁和县知事高积勋准里人之请,在冯家弄且适园旧址创办栖溪讲舍。为纪念讲舍开办,反映塘栖崇文良风,特刻石竖碑以资纪念。碑文由高积勋题写。碑高1.2米,宽O.6米。今此碑保存完整,竖立在塘栖第二中学的校园内。
    清代前,塘栖的士子求学须去杭城的东城讲舍课读,颇为不便。光绪十六年(1890),里人呼吁在塘栖创设讲舍,方便士子求学。仁和县知事高积勋准里人之请,在冯家弄且适园旧址创办栖溪讲舍。为纪念讲舍开办,反映塘栖崇文良风,特刻石竖碑以资纪念。碑文由高积勋题写。碑高1.2米,宽O.6米。今此碑保存完整,竖立在塘栖第二中学的校园内。



栖溪讲舍碑全文:

栖溪讲舍碑记

    全椒薛慰农观察守杭日,提倡风雅,宏奖士类,尝于会城之东,改沈庵为东城讲舍,裨杭州及仁和、钱塘二县,轮月课士。而仁和县辖塘栖士子亦与课焉;然离城五十里,至者恒少。余下车之明年,塘栖人士请以镇东入官之冯庵改栖溪讲舍,并画规条、筹经费,呈请于余。余以地方善举,而董其事者,皆正士也,许其请,并为之详大宪立案出示,以垂久远。经费不敷,余复捐俸以助之。诣其地,率士子行释奠礼。定月之初八官课,二十三日师课以为率。余维塘栖当前明时,若邵康僖、钟忠惠以及丁方伯西轩、沈御史让亭、竣中丞元静,皆以政事文学呜于时,入国初,而徐勿箴之理学,沈端恪之经济,蔚为一代传人。其三世明经声溢宇内者,复有卓氏之传经堂。流风余韵,至今不衰。读书者较胜他镇,特科甲之盛,微不若古耳!然则讲舍之设,胡可己也?失士四民之首,培士风,端民俗,守令之责也。有此讲舍,英才辈出,互相濯磨,数十年后,安见无政事文学明经乐道其人哉,科甲云乎哉?而栖溪讲舍之设,洵足与东城讲舍同垂不朽矣。其由冯庵改讲舍之颠末,及屋庐地亩例得,由监院事者志知仁之后,以告后来者,是为记。

    光绪十六年二月,知仁和县中州高积勋并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栖溪讲舍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