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机6000项/小时的生化分析仪有吗? (生化分析仪的速度瓶颈和解决策略)
生化分析仪是根据光电比色原理来测量体液中某种特定化学成分的仪器,如测定血液中的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等生化指标,在医院、防疫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得到广泛使用。同其他自动化设备一样,经历了手工→半自动→全自动的发展历程,现在的全自动分析仪国内外最好的能做到每小时1600-2000次,但是随着临床检验工作量的增加,这一速度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现在大型体检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现在的解决办法是购买多套,如4台这种设备来完成工作,如国内的迪瑞;国外的贝克曼、雅培、西门子、东芝等厂家均采这一思路。为什么不能有单台机器达到这一效果呢?
我们先来看看生化分析仪的速度为什么很难再提高,下图是主流生化分析仪的结构布局,
http://www.yeec.com/uploadimages1/forum/201708/02/094758r5ox5yw1p21nz10r.png
它是这样工作的:将样品放到样品盘上,试剂盘里放上相应的试剂,机器启动后清洗系统清洗所有的反应杯(一般采用“八阶段清洗法”)→加试剂→加样品→搅拌→反应→比色→清洗反应杯。
(本段是“八阶段清洗法”清洗过程可略过)清洗反应杯是这样的:当反应完成后比色杯停留在清洗位→第一组比色杯清洗针下降→废液针吸走反应后的废弃液体后由碱试剂针注入碱性清洗剂→第一组反应杯清洗针上升→反应盘带动比色杯下行一个杯位→第二组反应杯清洗针吸走碱性溶液后,由酸试剂清洗针注入酸性清洗剂→该组试剂针上升→反应盘带动比色杯下行一个杯位→第三组反应杯废液针吸走酸性溶液后,由蒸馏水针注入洁净的蒸馏水→第四组反应杯废液针吸走蒸馏水后,由蒸馏水针再次注入洁净的蒸馏水,如此这般用蒸馏水再冲洗3-4次→第七组只有废液针,将废弃的蒸馏水吸走后不再注入蒸馏水→最后一组为拭子,下降到底后将杯内的剩余水分吸干,一般分八步完成反应杯的清洗作业,这既是现在普遍采用的“八阶段清洗方法”,最终使反应杯达到再次进行反应比色的要求,现在进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国内知名品牌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均采用此类比色杯清洗方,所以说速度是没法再提升的,现在的速度已经到了极限。
另一个原因是:试剂针、样品针和搅拌棒的清洗,过程中要有十几个动作才能完成一个工作周期,所以说想提速是很难的。
是不是生化分析仪就不能提速了呢?不是的。
解决试剂加注难题的思路之一:为每种试剂单独设立一套系统,这样速度上去了,交叉污染的问题也解决了。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因为一般的化验分析都不是只检测一项指标,十几项或几十项指标,而且每个指标的检测时所加注的试剂量又不同,如果为每套系统配一套电机和控制系统,做出来的设备是难以想象的。专利201510487966.7(一种试剂加注装置)很好的解决了这难题,它只用一部电机,只有一次吸注动作,就完成了不同品种和数量的试剂一次同时加注,且没有了试剂之间的交叉污染,和试剂被稀释的可能,使结果更为可靠。采用该方法加注试剂每小时能做到96000次,对于每小时几千次或上万次的需要,都不会成为限速因素的。
解决清洗试剂杯这一瓶颈问题又应采取哪些策略呢?可以采用一步法清洗杯子,以牺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赢得时间,但这一策略是不可取的,另一种办法是采用一次性杯子,专利201510487967.1(一种生化分析仪):采用轨道上杯和运杯,结构简单,上杯和运杯只用一台电机,解决了清洗杯子的瓶颈问题;
这两项技术的综合利用使生化分析仪的单机速度达到6000-10000项/小时,也就是说每小时可以检测300-600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再也不用为工作量大而发愁了。
专利201510487967.1(一种生化分析仪):这个发明专利都授权了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