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塘栖——一个饱受运河文化浸润的古镇
北宋以前,塘栖一带称“下塘”。彼时,这个地方还没有形成集镇,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渔村。当时,杭州已经成了繁华的都城,而与之几十里之隔的塘栖却只是一个水网之乡,渔民散居在墩渚之下,以打渔、采桑为生,未成村落。直至宋代中期,这里的村人才日渐增多,于是,设了“下塘寨”、“下塘巡检所”等机构。
塘栖的兴起,是元代的事了。元代末年,以操舟运盐为业的江苏泰州人张士诚,在高邮起兵,占领了江浙两省,自定国号“大周”。张士诚为方便军运,于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率20万军民拓宽武林头到北新桥的河道,打通了杭州到塘栖的水路。此后,大批的民工集聚塘栖,人们沿塘而栖,使得小渔村一次又一次膨胀扩充,
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在塘栖募化的鄞人陈守清筹集巨资,重建横跨运河的广济桥,使得原来分居运河两岸的塘栖镇区连成了一片,使整个镇市初具规模。光绪《唐栖志》有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
到了清代,依赖京杭运河的地利,“塘栖骎骎乎成一大都会”,并成为杭州的水上门户。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都曾数次巡视塘栖,乾隆还留下了“塘栖朝启跸,宝庆午系舟”的御诗。
对于塘栖在明清时的兴盛,《栖溪风土记》有记载曰:“财货聚集,徽杭大贾视为得之渊薮。开典、囤米、贸丝、开车者,骈臻福辏,望之莫不称财富之地,即上官也以名镇目之。闹市所在,店铺林立,百货充盈;就地商市,以枇杷、甘蔗、荸荠、鲜鱼为大宗。”
京杭大运河的主干线经过镇区约有10千米,其主干航运俗称“杭申乙线”,由塘栖入北经新市、乌镇、平望抵苏州;主干东向支流为“杭申甲线”,经运河、桐乡、嘉兴抵上海。塘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水路码头:京杭大运河横贯镇中,镇中心又有市河、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与运河相通,整个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桥莫通”。清代至民国,镇内集市贸易尤为兴旺,塘栖成为江南水乡“十大名镇”之一。
塘栖镇区不大,可就是这一个镇,曾隔河而治,分成三个镇。运河的北面是水北镇,过去一向隶属于德清县管辖。运河的南面,清朝时隶属仁和县管辖,民国时隶属杭县管辖,并以南北向的市河为界,又划分为市东镇和市西镇。三镇以河为界,隔河而治;又以桥相通,相连成市。从而形成了一个江南罕见的“运河三镇”的景观。直到1950年5月,为了方便管理,水北镇从德清县划出,归杭县塘栖镇管辖,从而结束了这独特的一镇两县和一地三镇的局面。
1958年,杭县建制撤销,塘栖镇隶属于杭州市郊区,称“杭州市塘栖人民公社塘栖管理区”;1959年3月,改隶半山联社;翌年隶属于钱塘联社;1961年4月,钱塘联社改为县建制,以余杭为县名,塘栖镇属余杭县管辖。1985年11月,因县境内拆乡并镇,原丁河乡并入
塘栖,1992年原塘南、宏磻、超山3乡又一起并入塘栖,成为余杭区内的第二大镇。 塘栖两宝:枇杷和姚 外援一宝添加入塘栖!-------------宁海一院冯工 {:3_42:}{:3_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