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调查及原因分析
急诊科作为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同时也是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和投诉的地方。急诊科护士处在高应激工作环境中, 这种长期高压状态不仅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护理质量, 更会造成明确的职业倦怠。我们就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现象及其原因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2家医科大学附属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调查时间2007??03??07/19. 根据护士排班表进行随机抽样,共发出问卷61份,回收54份,回收率为89%. 54名护士年龄23~45(平均30.7)岁. 护龄2~16(平均8.9) a. 护士33人,护师11人,主管护师及以上10人。同时随机抽取普通科室护士40人。 1.2方法
采用西班牙学者Moreno??Jiménez编制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uresing bumout scale,NBS)简化量表。采用1~4级评分法,测试后选择10名对象进行重新测量,重测信度系数为1.98. 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对急诊科护士和普通病房护士样本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急诊科和普通病房护一般情况相近。
2.2护士职业倦怠评分护士工作常见压力源、 护士职业倦怠及其生理、心理症状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组调查资料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NBS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护士。急诊科护士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急诊科劳动强度大,急诊护士长期肩负重大责任,突发事件多,工作节奏快,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且难以预见. 护士必须经常处理急症病例和危急情况,不能按时下班,经常倒班,生活无规律,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护士的身心得不到有效调整,导致生理和心理机能的下降,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如:睡眠障碍、易倦、静坐不能、易激惹等。②急诊科是医院救治工作的前沿,24小时对外开放。监护仪报警声及频繁的人员流动,工作环境往往嘈杂,噪音不断。噪音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改变,出现焦虑、愤怒和烦躁等. 另外,急诊患者往往病情危急、复杂多变,常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的病变和损害,随时可能突发心脏骤停。因此,护士除了接受杂乱环境和噪音的刺激,还需要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与其他科护士相比,工作环境差,知识面要求广,工作技能要求高,导致急诊护士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③急诊患者伤残或死亡率较高,家属及患者常表现惊恐、慌乱。护士常常担心因说话不慎引起患者误解,害怕工作中的很小失误或差错会引起病情恶化。特别是当花费多,而病情无望时,家属往往不能接受现实,情绪变化无常。随之而来的是对护理工作的百度挑剔,有时会造成护患间的矛盾,甚至是护理纠纷,护士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心理不平衡、悲观失望、自卑而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士由于经常面临危急、突发多变的抢救情况,工作负荷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紧张繁重的工作使她们承受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护士的工作性质和特殊环境都是导致护士心身健康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充分显示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实际状况,因此,医院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适当增加护士编制,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减少护士的工作强度。加强急诊科护士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 加强后勤支持系统,减少护理人员的非护理工作量,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提高适应能力和掌握应对压力技巧。
作者:张嵘,杨媛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医教部质量管理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