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物资管理如何“业务流程优化”
本帖最后由 无心人 于 2009-7-17 11:00 编辑医院物资管理如何“业务流程优化”
文/蒋红
独立采购部门的运作、通用设备的集中管理、常规医用耗材的下送以及耗材超市的建立,是医院物资管理方面的4个有效流程优化措施。
医院业务流程改进系统,可分为医院决策层的业务流程再造、执行层的业务流程优化和操作层的持续改进3个层次。就医院物资管理而言,涉及的是后两个层次的优化和改进。
独立采购部门的建立
执行层的业务流程优化,侧重于在流程内部进行改进调整,例如部门的增减、部门职能的调整等。独立采购部门的建立,就属于这个层次。
*传统采购流程
临床科室提出申请→物资管理部门和领导审批→物资管理部门采购→物资理部门验收入库→临床科室领用。
*独立采购部门采购流程
临床科室提出申请→物资管理部门和领导审批→采购部门采购→物资管理部门验收入库→临床科室领用。
*两种模式只有采购环节有所区别
从上述流程看,两种模式只有采购环节有所区别,但正是有了这一小小的改变,将中间的采购环节独立了出来,就有效地解决了如下问题:消除未经过审批的物资采购现象——物资管理部门不给验收入库;审批过的物资未采购回来,物资管理部门会催办;采购部门采购回来的物资,由物资管理部门验收入库。
另外,独立的采购部门,其职能就是采购,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市场信息,可在更规范的层面上进行物资的采购。
通用设备的集中管理
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和呼吸机等通用医疗设备的配置,传统的做法是分配到各个医疗单元,哪个部门申请就给哪个部门配置。由于各个专科患者就诊数量不可能长时间保持稳定,故往往会忙的时候设备不够用,空的时候又闲置。这给医疗设备的配备和调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用医疗设备的集中管理,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传统管理模式
设备配备到各临床单元→某单元设备不够用向其它单元联系借用。
*集中管理模式
各临床单元配备最基本数量的设备,其余设备由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各单元设备不够用时,向管理中心借用。
*集中管理模式的效果
集中管理模式只对传统模式做了很小的改变,但运作的效果却是相当明显:1.集中管理模式配备的设备数量,要远低于传统模式,节约了医院一大笔资金;2.提高了设备使用率;3.管理中心有专人管理,可以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提高了设备完好率;4.临床单元只配备最基本数量的设备,减少了临床设备折旧支出;5.临床缺设备只需向管理中心借用,不需要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联系,为临床提供了方便。
常规医用耗材的下送
本院尝试实行了常规医用耗材的下送工作,受到临床和护士长们的欢迎,提高了临床对物资管理部门的满意度。下面是库房领用模式和耗材下送模式的比较。
*库房发放模式
临床填写申领单(护士长签字)→库管会计依据库存调整领用量,打印出库单→护士长在出库单上签字→库房保管员凭单发货→临床人员将货物运到临床。
*下送发放模式
临床电话申领耗材→库管会计依据库存调整领用量,打印出库单→库房保管员凭单准备货物→物资管理人员将货物下送到临床→护士长在出库单上签字、领物。
*下送发放模式的优势
1.货物直接送到临床,不但方便了临床,也节约了临床人员的大量时间;2.不需要临床填写申领单,护士长只需在出库单上签一次字,简化了领用手续;3.电话申领时,确定了耗材的品种和数量,避免了修改品种和数量时临床人员的来回奔波;4.库房发放模式下,到了发货的时间,全院各临床科室几乎同时到库房领货,库房里人很多,不利于库房的管理;下送发放模式,则完全避免了这种情况。
耗材超市的建立
为了实现医院医用耗材的零库存,节约医院流动资金,2000年前后,国内一些医疗单位,开始尝试建立医院物资超市。
*库房供应模式
临床申请、领导审批、物资部门采购→物资入库→临床申领向供应商付款→会计出领物单、记账→库管凭单发货。
*超市供应模式
院方评审、确定供货产品、价格→院方提供场地和货架,租赁给供应商→供应商将产品放置超市供临床选择→选购人员出超市时记账→院方依据实际领用量与供应商结账。
*两种模式的对比
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库房供应模式:当物资入库后,不管该物资是否进入临床,医院均付款给供应商,库房内的物资产权归医院,占用了医院大笔的流动资金。
而超市供应模式:当物资被临床领用后,医院才付款给供应商,超市内物资的产权归供应商,不占用医院流动资金。
因此,医用耗材超市的建立,使医用耗材在医院内的流转程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消除了耗材积压和过期失效等库房损耗,节约了流动资金,而且在方便临床快速、直接选用耗材等方面,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