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已经不远
未来5年,北京将鼓励中医医生(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记者昨天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了解到,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编制完成,目前正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2月11日《新京报》) <br><br> 去年,一份《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早就明确提出,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当下,医师多点执业已经被明确纳入医改方案中。在广东、北京等地,多点执业的试点已经在实施中,吃上第一口螃蟹的医生早已出现。 <br><br> 这让笔者想起另一件事情。在去年3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卫生部正在考虑制订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多点执业工作的有效实施。它意味着医生可以从医院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职业者,不用再靠“走穴”等灰色手段牟利。一个疑问是,我们离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这一天还有多远? <br><br> 首先,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很有必要。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医生都是自由职业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点尤其明显。在这些国家,医生是与律师类似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可以与多个医疗机构签订合同,也可以自己开私人诊所。在美国,很多医疗专家虽然在公立医院挂名执业,但主要在外面自己开设的诊所行医。在加拿大,医生则基本属于自由职业工作者。即使在相对保守的欧洲,相当数量的医生也是个体执业者或者合伙执业者。 <br><br> 但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多年以来,我们大多数高职称的医疗人才牢牢依附于医院。医院是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瓶子,各种法规和现实情况完全限制了医生的流动。由此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受到良好训练的医生不能从大医院流出。这种优质资源的高度垄断,将会无形中危害到公众利益。比如大多数医疗专家被基本垄断在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医院,公众要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及服务,只能去挤大医院。在这种单一、却很强劲的社会需求下,掌握了主动权与话语权的医疗机构,凭什么有足够的动力与意志来改进医疗服务水平? <br><br> 现在,从鼓励中医医生(特别是名老中医)个体行医,再到允许医师多点执业,都无形中传递出解放医生这个生产力的信息。 <br><br> 笔者还认为,既然在多点执业的管理政策下,医生可以在不同的医疗机构行医,也自然意味着,他们当然也可以自己去单独注册诊所,在自己的诊所行医。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很多医生有可能会选择在自己的诊所行医。如果到最后,医生们的主要收入是靠个体经营所得,而非来源于医院工资,请问他们离自由职业者还有多远的距离?尽管实现这一步,还有相当多的阻力,可是,社会潮流滚滚而来,谁能挡得住? <br /><br><br> 将会有更多的假药贩子和无良行医的,除了医疗事故怎么办?跑了,倒霉的只有患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