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知心 发表于 2011-2-16 07:50:17

“十一五”期间医疗器械监管成效显著

&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关键数字:110<BR>&nbsp;&nbsp;&nbsp;&nbsp;关键数字:102关键数字:17820<BR>&nbsp;&nbsp;&nbsp;&nbsp;“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边振甲对“十一五”期间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评价让所有参加2011年全国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会议的代表感慨万分,因为这成绩是各级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不畏艰难、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医疗器械监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恪尽职守、艰苦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以下一个个数字或许能让我们最直观地感受何谓“来之不易”。<BR>&nbsp;&nbsp;&nbsp;&nbsp;关键数字:110<BR>&nbsp;&nbsp;&nbsp;&nbsp;“十一五”期间,组织开展了34项重点课题调查研究,经多次公开征求意见,与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于2008年3月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审议。2010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修改稿已上网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开展了与《条例(送审稿)》相关的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工作,截至去年底,已经完成全部初稿。<BR>&nbsp;&nbsp;&nbsp;&nbsp;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药械组合产品注册有关事宜的通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及其配套实施文件、《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2009年版)》、《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110多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了全国医疗器械注册审批、生产经营监管、不良事件监测等工作,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完善。<BR>&nbsp;&nbsp;&nbsp;&nbsp;关键数字:102<BR>&nbsp;&nbsp;&nbsp;&nbsp;“十一五”期间,规范了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起草、报批和审查程序。标准数量明显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展,标准管理体系日臻完善,医疗器械标准物质研制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年,审查发布医疗器械标准102项,其中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96项。截至2010年底,医疗器械标准数量已达到982项,其中国家标准182项,行业标准800项。<BR>&nbsp;&nbsp;&nbsp;&nbsp;医用X射线设备、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等4个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子目录调整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检测体系建设方面,对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等16家检测机构进行了现场评审和资格认可。开展了医疗器械检测机构非吸收性外科缝合线等产品的比对试验。圆满完成了国家级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建设的国债项目审批工作,并争取到了25个省级检测机构设备经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创造了条件。<BR>&nbsp;&nbsp;&nbsp;&nbsp;关键数字:17820<BR>&nbsp;&nbsp;&nbsp;&nbsp;“十一五”期间,先后制定发布了《医疗器械注册复审程序(试行)》、《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开展拟注册产品标准预评价工作规定(试行)》、《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国产三类、进口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和《国产一、二类注册审批操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对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补办、纠错、注销等也制定了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程序,弥补了医疗器械注册监管法规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不足。此外,还完成43项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编写,已发布20项审查急需的指导原则。<BR>&nbsp;&nbsp;&nbsp;&nbsp;2010年,全国共审批发放各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包括重新注册)17820个,其中国产一、二类注册证书13102个,国产三类注册证书1283个,进口注册证书3349个,港澳台注册证书86个。国家局药品认证中心和各地完成注册核查申报资料562项。<BR>&nbsp;&nbsp;&nbsp;&nbsp;关键数字:17532<BR>&nbsp;&nbsp;&nbsp;&nbsp;“十一五”期间,以重点品种重点监管为核心,开展高风险品种企业质量体系专项检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降低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安全风险,提升了产品质量水平。2010年,各级监管部门检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532家次,其中,检查国家和省重点监管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5191家次,保证了全国医疗器械生产秩序平稳,企业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逐步提高。<BR>&nbsp;&nbsp;&nbsp;&nbsp;2010年,开展了医疗器械经营监管现状专题调研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国经营监管的基本状况。印发了《关于执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经营范围的标注原则、证号编制方法进行了规范。启动了第二批不需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名录的制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经营监管工作的初步方案。<BR>&nbsp;&nbsp;&nbsp;&nbsp;2010年,有力推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宣传培训,共培训检查员900余人,初步建立了全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队伍。<BR>&nbsp;&nbsp;&nbsp;&nbsp;关键数字: 68191<BR>&nbsp;&nbsp;&nbsp;&nbsp;2010年,编写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指南》和《医疗器械突发群体不良事件处理程序》,完善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在全系统和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和公众中形成了广泛认识,各级不良事件监测机构认真调查核实,敢于负责,对不良事件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和处理,防止风险扩大,很好地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68191份,涉及骨水泥、生物瓣膜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等10余个品种。<BR>&nbsp;&nbsp;&nbsp;&nbsp;关键数字:738<BR>&nbsp;&nbsp;&nbsp;&nbsp;“十一五”时期,大力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整治,严厉查处注册申报资料弄虚作假行为,核查了31217个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申报资料,撤销、注销医疗器械注册证和撤回注册申请1228个。组织开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专项检查41517余家次,注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1029家,撤销15家,有力地规范了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秩序。<BR>&nbsp;&nbsp;&nbsp;&nbsp;2010年,国家局组织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全国专项检查,对31个省(区、市)738家医疗机构的在用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进行了检查;加快了YY/T 0298《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标准制修订进度;对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制取的富氧空气适用范围进行研究,形成了富氧空气临床限用范围初步意见。<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来源:中国医药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一五”期间医疗器械监管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