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脏治疗装置植入后管理
近年来,随着心脏病患者不断增加,临床植入式心脏治疗器械,如起搏器、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三腔起搏器(CRT)的植入量也明显增加。然而,不少医生和患者对此存在一些误区,例如有的患者在植入后或过度担心或以为万事大吉,有些医生则不重视对患者进行随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强调,“心脏治疗装置植入术后管理对于消除患者顾虑、增强其治疗信心和提高医院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目前,亟须规范和提高临床的植入后管理水平”。<BR> 提高治疗认知度<BR> 12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题为“健康心跳·健康心”的专家、患者互动课堂在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美敦力健康关爱中心举办。<BR>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王玉堂教授介绍说,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心脏疾病,是指心跳节律或速率的异常改变,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齐。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往往突然发生、救治成功率低。而心脏骤停现象更是各类心脏疾病中非常危险的症状,患者有可能突然出现心室快速跳动引起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晕厥甚至猝死。目前,全球大约有3亿患者有心跳过快,美国每年有45万患者死于心脏骤停导致的心脏猝死。<BR> 据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杰孚教授介绍,心律失常患者一旦确诊,目前可以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治疗装置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诸多研究表明,适应证患者寻求植入式起搏器、除颤器、再同步装置等科学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社会和医疗经济意义: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直至挽救生命。目前,美国每年仅体内除颤器植入量就高达十几万台,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认知度,还是医保覆盖程度,都有待提高。<BR> 加强植入后管理<BR> 值得关注的是,张澍教授指出,目前患者对植入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心脏除颤器等普遍存在两个极端误区:或是过度小心翼翼,或是以为万事大吉。不光是患者,很多医生也表现出“重术前、轻术后,重植入、轻随访,重技术、轻互动”等问题。<BR> “提高疾病管理理念不仅让患者直接受益,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也会增强人们对心律失常疾病治疗的信心。”张澍教授强调,心律失常疾病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诊断、治疗、康复都需要患者、医生乃至家属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他表示,全社会都应多关注心脏猝死,宣传其危害,鼓励科学治疗,并提高治疗的医保水平,让更多患者享受现代医疗科技的益处。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也在积极推动植入后服务的完善和提高,分会将在全国多个城市相继开展针对医生的植入后疾病管理培训。<BR> 名词<BR> 心律失常:当心悸动产生或传导发生异常时,心脏活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紊乱。<BR> 房颤:心房肌纤维出现每分钟350~600次不协调、不规则的乱颤,是一种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BR> 室颤:即心室颤动,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室颤的频率可在每分钟 250~600次之间。<BR> 心梗:心脏冠状动脉突然闭塞,使心肌血液营养中断、导致心肌坏死。<BR> 心脏猝死: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未能及时复苏而导致的死亡。<BR> 冠心病:冠状动脉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不平衡,进而导致的心肌损害。<BR> 植入式起搏器:起到人工心脏起搏作用的微型电子仪器。<BR>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与起搏器大小相仿,被植入皮下,可持续监护患者心脏,当鉴别出发生室颤或室速时,可自动释放有效的电击治疗,目前是最有效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器械。<BR> 植入式心脏再同步三腔起搏器(CRT):其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了左心室起搏,可遵照一定的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顺序发放刺激,能够实现正常的心房、心室电激动传导,以改善心脏不协调运动,恢复房室、左右室间和左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进而改善心功能,通常用于心衰患者。<BR> (
页:
[1]